乾坤有精神,
至寶無文章,
雕琢為世器,
真性一朝傷。
古代文人騷客寫下對玉的詩詞何止千萬篇,由此可見玉在古代之影響已上升到社會階級地位和融入政治色彩,以不同色彩不同圖案依次配給不同官銜的官員配戴。
玉不僅在政治上充當(dāng)了社會等級制度的具體物化表現(xiàn),也融入到了道德和文化觀念中,成為中華民族 釋,道,儒三大主流的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的載體,更是將玉器五種物理性質(zhì)比喻為人的五種品德,即:仁,義,智,勇,潔。
玉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從古有“君子無故不去玉”的說法,我們便知古代圣人將玉與觀念結(jié)為一體,又把玉和君子相提并論,將物質(zhì)、社會、精神三者合一的獨特玉意識,是我們?nèi)A夏民族的思想建樹,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(nèi)涵。
中國玉文化延續(xù)的時間之長,內(nèi)容之豐富,范圍之廣泛,影響之深遠,是許多文化難以比擬的,并不亞于偉大的萬里長城和兵馬俑的奇跡,我們從“寧為玉碎,不作瓦全”舍身成仁的愛國氣節(jié)到“化干戈為玉帛”的團結(jié)友愛風(fēng)尚,從“潤澤以溫,無私奉獻”品德到“瑕不掩瑜”的清正廉潔氣魄,無不一代又一代的匡正著我們的人生觀、價值觀和世界觀。
正是有了這種正確的精神指導(dǎo),讓我們的華夏民族充滿正直、勇敢、勤奮、謙遜、善良,積極進取的品德,讓我們中華民族在幾番沉浮后又屹立世界之巔。這種色彩豐富充滿靈性的寶玉石以前并不叫翡翠,是進入我們國家后,那些嗜玉如命的人總覺得緬甸玉不冠上個美名不足以顯示其高品質(zhì)。
根據(jù)她五彩斑斕的色彩,將南方一種水鳥的名字給她冠上,喜愛程度可見一斑,這種叫做翡翠的水鳥毛色鮮艷美麗,有藍、綠、紅、褐等多種顏色,雄性鳥羽毛呈紅黃色,名為翡鳥;雌性鳥羽毛呈綠色,名為之為翠鳥,合稱翡翠鳥,真正做到了陰陽平衡。
早在東漢時期的許慎編著的《解文說字》中有記載“翡,赤羽雀也;翠,青羽雀也”所以,今天我們把紅黃色的緬甸玉稱之為紅翡黃翡,把綠藍色緬甸玉叫叫作綠翠。
翡翠產(chǎn)自緬甸,但緬甸人并不熱衷佩戴翡翠,不過緬甸上流社會則人人會有那么一兩塊高品質(zhì)的翡翠,這其中還是受我們中國文化所影響。緬甸人不戴翡翠有幾個原因:
第一是經(jīng)濟原因,一塊好玉能賣到好價錢,緬甸中低層人可以拿這賣玉的錢去填飽肚子;第二個原因是政治因素,眾所周知緬甸自獨立以來其國內(nèi)各種武裝勢力縱橫交織,戰(zhàn)爭頻發(fā),人們生命財產(chǎn)得不到保障。正所謂“亂世黃金盛世玉”,他們連存錢的習(xí)慣都沒有,哪里還會去想留塊美玉傳承給后代呢?
第三種原因就是文化氛圍,有著幾千年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是最值得我們炎黃子孫驕傲的??酌现馈⒎鸲U智慧、儒家思想與美玉的品性早已融匯一體,這些文化源遠流長,深遠地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。
《孔子家語 · 問玉》中曾說:“君子比德于玉,溫潤而澤,仁也;縝密以栗,智也;廉而不劌(guì),義也;垂之如墜,禮也。叩之其聲清越而長,其終則詘然樂矣。瑕不掩瑜,瑜不掩瑕,忠也;孚尹旁達,信也;氣如白虹,天也;精神見于山川,地也;珪璋特達,德也;天下莫不貴者,道也?!?/STRONG>
于是乎神州大地華夏兒女以識玉、賞玉、佩玉、藏玉來修身養(yǎng)性,從而形成了一種愛玉的蔚然之風(fēng),翡翠所蘊含的品格是低調(diào)、內(nèi)斂、柔美、剛正不阿、清正不邪,與我們?nèi)寮宜枷胨珜?dǎo)的正直、謙遜、溫潤,剛毅、善良仁和是相輔相成的。而西方國家主張張揚個性,所以他們才會喜歡咄咄逼人、光芒四濺的鉆石。
其實翡翠很早以前在中國就有過記載,北宋時期大文學(xué)家歐陽修在《歸田錄》卷二有記載:“余(歐陽修)家有一玉罌,形制甚古而精巧,始得之梅圣俞,以為碧玉。在潁州時,嘗以示僚屬。坐有兵馬鈐(qián)轄鄧保吉者,真宗朝老內(nèi)臣也,識之,曰:此寶器也,謂之翡翠。云禁中寶物皆藏宜圣庫,庫中有翡翠盞一只,所以識也。”
而乾隆時期紀曉嵐的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也有過關(guān)于翡翠的記載,翡翠究竟什么時候傳入中國已無從考究,據(jù)騰沖野史傳說是送鹽的馬幫送完鹽在緬北帶貨回中國時,為了平衡馬背重量從河灘撿塊石頭帶回中國,卸貨時將石頭拋在地下砸開一道口子,被砸處竟然碧翠欲滴欲、玉質(zhì)細膩,由此開創(chuàng)了翡翠的挖掘、運輸、販賣、加工的產(chǎn)業(yè)鏈。
騰沖洞坪畫家文學(xué)家寸開泰在光緒三十一年寫的《騰越鄉(xiāng)土志》這樣一段話:"騰為萃數(shù),玉工滿千,制為器皿發(fā)售滇垣(鹽)各行省。上品良玉,多發(fā)往粵東、上海、閩、浙、京都?!?/STRONG>清末民初,騰沖城就有翡翠商號上百余家,中國離翡翠礦區(qū)最近的地方就是騰沖猴橋鎮(zhèn),僅百余公里,清朝后期大量優(yōu)質(zhì)翡翠從緬北山地林坡河灘開采出來,源源不斷流向中原大地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手中,尤其是進入皇宮被慈禧瘋狂癡迷后,清王朝就掀起流行翡翠之風(fēng)。民間因翡翠致富的比比皆是,其中有才家玉、段家玉、趙連海、劉采等等。